網頁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婚紗景點 全台拍透透

【聯合晚報╱記者陶煥昌、董介白╱台北報導】

由於婚紗拍攝,都是在婚紗業者的安排下四處奔走,總是累得人仰馬翻,瑞芳「婚紗小鎮」的規畫,結合住宿與婚紗活動,新人可輕易獲得結婚的相關資地訊與諮詢,快樂享受倆人世界。不過,全台各地不乏婚紗拍攝景點,北部的陽明山、淡水漁人碼頭,南部高雄的愛河、美術館,各有特色。

婚紗拍攝景點,古蹟通常是新人的選項,全省各地都有,大台北地區的陽明山、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淡水的漁人碼頭、沙崙的海灘,乃至市區自來水博物館的希臘式長廊、塔樓建築的紅樓、歐式別墅的台北光點都是很好的選擇。

花蓮縣壽豐鄉雲水自然生態農莊、台東往花蓮濱海公路兩旁也是新人拍結婚照取景最佳地點;基隆地區濱海公路、瑞芳、八斗子漁港、北寧路上的綠色隧道、大武崙砲台、潮境公園等地,景致優美,常被新人選做婚紗攝影景地。

桃園縣境內的石門水庫,秋季紅楓淒艷、槭林公園到石門水庫一帶,都是當地著名婚紗攝影景點;新竹縣湖口老街是拍攝民國初年電影、電視劇的最愛,也是鄉親婚紗攝影最佳場景。

中部一帶從谷關到台中縣的歐洲古堡風味的新社莊園、薰衣草森林也都是新人們婚紗拍攝的著名景點。

港都高雄依山傍海,保存完整自然生態的柴山、浪漫的愛河、西子灣,對準備結婚的新人來說,是充滿自然景觀的戶外拍攝婚紗照理想地點;屏東沿山公路等各風景據點、茂林國家風景區,到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也都有新人搶做有最佳婚紗拍攝地點。

【聯合晚報】



高雄/玫瑰花園 拍婚紗的好地方

【聯合報/記者陳金聲/高雄報導】

高雄市翠華路與逢甲路口的玫瑰花園是高雄市最大的玫瑰花園,目前正盛開,新人拍婚紗時可別忘了「玫瑰多刺」。(記者陳金聲/攝影)

高雄市鼓山區翠華路與逢甲路口的玫瑰花園,數量多達上萬株,種類有卅幾種,目前百花齊放,成為新人拍婚紗的景點,但有些新人們只顧身旁的佳人而忘了腳下的玫瑰,被多刺的瑰刺得哇哇叫。
這片玫瑰花園面積約1500坪,是文中44號學校用地,去年養工處在空地上種了1萬1000株的玫瑰,種類達卅幾種,目前園區內的玫瑰正盛開,不但吸引賞花民眾,還有不少婚紗業者帶著新人拍攝婚紗照。

婚紗業者表示,這片玫瑰園內每個區塊所種的玫瑰種類都不同,各種顏色都有,而且還有香水玫瑰,走在花園裡,還可聞到清淡的玫瑰花香,是新人拍婚紗的好地方。

但是,蘇姓攝影師表示,帶新人進入這片玫瑰花園拍婚紗時,一定要提醒新人注意「腳下的玫瑰」,新人拍照時往往只注意擺姿勢及身旁的佳人,忘了「腳下的玫瑰」,常有新人絲襪被玫瑰刺勾破,或是腳被刺傷,痛得哇哇叫。

市府養工處表示,花海內有步道,參觀時最好都沿步道走,不要進入花田內,以免被玫瑰刮刺傷。同時呼籲民眾不要隨意摘花,「把漂亮的花朵留給更多的人欣賞」。

【聯合報】



台中/典獄長舊邸閒置16年 重新開放拍婚紗

2010/09/25
【聯合報/記者李奕昕/台中報導】
日據時代遺留的台中監獄典獄長舊官邸,閒置十六年後日前完成整修,日前對外開放,平房、磚牆古色古香,成為新人拍攝婚紗照的好去處。

「這個經驗很難忘,希望在歷史見證下,跟妻子互相扶持,一起走過人生的路」。從事加工業的準新郎蔡昆宏,跟女友楊雅婷交往四個月決定結婚,日前選擇到台中監獄典獄長舊官邸拍照。他說,在日式建築拍婚紗照很浪漫,不怕跟別人「撞照」。

台中地院旁的典獄長舊官邸,日據時代是台中刑務所司獄長宿舍,一九五四年開始供典獄長住宿;一九九四年因建築物老舊,前典獄長莊正忠退休之後,宿舍遷移到對街,日式舊官邸從此閒置。

官邸閒置期間,有遊民進入躲雨,附近住戶也反映舊官邸環境髒亂。今年七月間,台中地檢署動用五十名社會勞動人前往除草粉刷,重現木造建築的歷史景深,盼打造成市區文化景點。

官邸面積約兩百零八平方公尺,內有三房一廳,民眾可透過玄關的矮梯入廳。斑剝的磚牆、鏽蝕窗櫺、日式黑屋瓦,都引人思古幽情。未來計畫限時開放、由專人管理,也供校外教學使用。

在啟用典禮當天,有兩對新人前往拍婚紗照,在典雅的日式建築前留下浪漫身影,在場民眾都說「感覺好幸福!」

台中地檢署檢察長張斗輝說,舊官邸的整修結合社會勞動制度,顯得格外有意義;且新人在歷史建物的祝福下,更能見證永恆的愛情。

交通資訊:舊官邸位在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八十七號,從台中市火車站出發,走建國路往南約八百公尺,右轉林森路再左轉自由路,右邊第一個巷口,官邸即在左側。

走國道中山高者,可從中港路、大雅路兩處交流道進入市區,接自由路,或從五權西路交流道下接林森路。

【聯合報】



彰縣私房景點 拍出驚艷婚紗照

【聯合報/記者何烱榮、林宛諭/彰化報導】

這張讓人驚艷的新人婚紗照,地點讓人跌破眼鏡,是在彰化縣線西鄉海邊的防風林。(照片/星光大道婚紗館提供)

建國百年帶動結婚熱潮,中部地區除了溪頭、勝興火車站、清境農場、白沙屯海邊等知名婚紗拍攝景點外,彰化縣最近也有不少私房景點,不必捨近求遠,更能拍出讓人驚艷,也很有fu的婚紗照,受到新人喜愛。
這些私房婚紗景點,包括彰化市八卦山的銀橋、中山國小北棟教室、扇形車庫、彰化武德殿、國立彰化師大校園、浸信教會、線西海邊、王功漁港、漢寶濕地、鹿港台灣民俗文物館、田尾公路花園,以及有彰化縣最美派出所之稱的三條派出所…。

彰化地檢署檢察官高如應六年前結婚,與另一半選在漢寶濕地拍婚紗照;九月將文定的員林鎮水月閣沙龍SPA美容師蓓蓓,選在線西鄉海邊拍婚紗照,原本不起眼的防風林、草地,透過攝影師的構思和鏡頭,都變成讓人想像不到的情境美景。

彰化縣婚紗業者蔡佩如還推薦一個彰化市民都很少人知道的私房地點,就是自來水司第11區管理處後院,採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劇院的建築形式,已列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的不老泉。

她說,不久前,有對新人表明要在溪州鄉萬景藝苑拍婚紗照,婚紗館眾人納悶:這是什麼地方?沒想到,帶著百般困惑的攝影師,走進萬景藝苑大門,就驚嘆「彰化縣竟然有這麼美、這麼大(6公頃)的私人林園!」拍回來的婚紗照,讓人驚奇、嚮往。

蔡佩如說,農曆七月,一般人印象中,這是婚紗業者最閒的小月,事實不然,各家婚紗店生意依然熱絡;許多準備結婚的新人刻意選在農曆七月,還選擇不是熱門的景點,提前拍婚紗照。

還有一對新人選在福興鄉一處乳牛場拍婚紗照,原來新郎家經營牧場,認為在自己成長、有許多回憶的家鄉拍婚紗照,更有感覺。近年來,很多新人喜歡有故事性,選擇回到自己成長、求學、約會和工作的地方,讓婚紗照永遠鎖住回憶與甜蜜。

【聯合報】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最浪漫的偷拍 「狗來拍」為你拍下求婚一瞬間!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當社會名人向自己心愛的女友下跪求婚時,如果發現有「狗仔」躲在草叢中偷拍,一定會火冒三丈。但如果是平凡老百姓,想法可能很不一樣哦!

焦慮的紐約人,可能非但不討厭狗仔,反而是巴不得有狗仔來拍他們。因此,著名的狗仔攝影公司「狗來拍」(Pap the Question), 門前顧客總是絡繹不絕。這家公司答應他的客戶,絕對能精準的拍下他們一生中最浪漫的時刻。

這家公司的老闆是資深攝影師、也曾經當過狗仔的詹姆斯安布勒(James Ambler)。安布勒說表示,因為自己完全沒有當年求婚時的影像紀錄,從中得到了開設這家公司的靈感。

安布勒說:「我兩年前訂婚。後來朋友問我,有沒有拍下當天求婚時的照片。我們沒有拍!這是這個念頭從此深植在我的心中。」

去年十月跟妻子凱特結婚後,以曼哈頓為主要居處的他,決定自己開公司,提供「求婚大作戰」的服務。如今他不再尾隨名人,而是利用自己以前當狗仔時的攝影技巧,為世間男女拍下他們求婚的感人一瞬間。

他說:「在紐約市投入攝影工作後,我發現這一塊市場大有可為。憑我當狗仔的經驗,我想這是一個替大家留住求婚時感動瞬間的絕佳機會。婚禮,洗禮和其他重要的時刻大家都會照下來。 那什獨漏了求婚呢?」

→點此處看求婚照片 




原文網址: 影/最浪漫的偷拍 「狗來拍」為你拍下求婚一瞬間! | 樂活居家 | 美人幫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beauty.nownews.com/news/news.php?msg=n-5-158-12895#ixzz1WRPwULbv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能見度與攝影(一)台北地區的能見度研究

這是少數研究能見度的論文,請自行Google下載:
論文題目:台北盆地低能見度受空氣污染物及氣象條件影響之相關性分析

1984年到2005年共22年中央氣象局淡水氣象站得能見度歷史觀測值資料,結果顯示臺北盆地能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空氣污染情況逐漸受到控制而轉好),且能見度有季節變化的趨勢,最好的季節是秋季,可達10.7公里,最差的則是春季的7.5公里,而如果以月份來看的話,則1~5月為低能見度期(主要集中於4~8公里,低於8公里機率約六成),6-9月為能見度過渡期(逐漸升高,高於8公里機率約七成),10-12月則是高能見度期(有三成機率高於15公里)。



如果以方向來分的話,從台北縣政府大樓頂樓進行觀測,則往淡水方向(北)能見度最高,可達10.66公里,松山(東北東)次之為9.54公里,新店(東南東)最低,只有8.44公里。

而在一天之中,則下午的能見度普遍高於上午。主因是早上地表較冷而不立於空氣的垂直混合,等到過中午後大氣上層與下層的溫度較為接近,甚至下層溫度較高而上移而產生混合,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此外,清晨相對濕度平均約85%也高於中午的70%,濕度高會造成懸浮微粒粒徑吸收了水氣而增大,也降低了能見度。但應注意中午時段光化學反應最劇烈,臭氧和二次氣膠等污染因子大量生成,也會影響能見度。

低能件度產生的五種天氣型態:華南雨區東移、鋒面過境、強烈東北季風、颱風外圍環流及鋒前暖區。

地形與能見度:北縣主要的工業區如林口、五股等位於臺北盆地西南方,配合下記得西南季風則會影響整個臺北盆地的空氣品質,而雖然林口台地可以阻隔部份西南季風,但風向沿著大漢溪河谷北上成為南風,不但帶來水氣,也帶來樹林、土城一帶的工業區污染。
氣候與能見度:台灣地區在春季有滯留封面及華南雲雨帶東移,若滯留封面徘徊於台灣地區造成連續性降水,則空氣品質因雨水帶走污染物而良好,但若徘徊在東海附近,則台灣地區氣壓低度微弱,各地皆位於暖區,風速減弱,空氣品質較差。

夏季與秋初時期,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及西南季風影響,但因地形阻擋而使北部地區空氣品質較差。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則因其空氣較穩定,也不利於空氣污染物之擴散。

颱風若直接登陸,則各地風速增強,空氣品質變佳,但若只受外圍環流影響,則因颱風位置與影響不同而有差異,其中臭氧濃度變化頗大。

秋末與冬季因受到封面及東北季風影響,空氣品質普遍較佳。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螢幕最佳解析度與觀看距離

目前大多數的攝影從業人員使用的螢幕都是24"的螢幕,以EIZO FlexScan SX2462W-FS來說,其解析度為1920 × 1200(沒錯,是16:10的螢幕),換算下來PPI為94(點距為0.27 mm),但使用距離則要拉大為36.44"(92.6 cm)才能達到所謂的視網膜體驗(Retina Display),大多數的人應該都不會離這麼遠去看螢幕。

而預算夠的會買更大的螢幕,以EIZO FlexScan SX2762W來說,解析度已經提昇為2560 × 1440(但是16:9,對於部份軟體工具列在上下的,工作範圍可能就不太理想,這是缺點),換算下來PPI為108.8(點距也就很好算了,2.54 / 108.8 = 0.233 mm),所以細膩度其實比24"螢幕還高,而且使用距離也縮短為31.6"(80 cm)就能夠達到Retina Display的程度,因此選擇27"螢幕並不僅是預算考量或是尺寸考量,也是讓你在使用螢幕的時候能夠在正常狀態下獲得Retina Display的一個重要考量。我想使用一個27"螢幕,距離80 cm,應該是相當合理的工作距離,而不會像24"比較小,卻反而要距離92 cm比較遠。對於真正的專業人士,我相當推薦SX2762W這個螢幕,不過這並不是本篇重點。

大家都知道Word或很多軟體的預設字型大小為12號,其實正確表示法為12 pt,也就是12 points的縮寫,而一個point在印刷上就是1/72"(隴統地說),所以一個12 pt的字其實就是1/6",而如果是72 pt的字,就是一個字就一英吋大,這應該很好理解吧?

好,當我們知道了12 pt是大多數情況下的預設字型之後,有什麼用處呢?當然有,我們就能夠去設定出最理想的電腦工作環境,最佳狀態就是1:1原比例。目前最常用的是A4尺寸,也就是297 mm × 210 mm(11.69" × 8.27"),其對角線為14.32",所以如果你只是要單張A4的1:1顯示,可能選擇一個可以轉為直立的17"寬螢幕就夠了(可視範圍:338 mm × 270 mm),但是如果要兩張並列,那就至少要297 mm × 420 mm,而22"的16:10寬螢幕可視範圍(473.76 mm x 296.1 mm)還差那麼一點,因此就至少要23"以上的16:10寬螢幕或24"以上的16:9寬螢幕了(531.3 mm x 298.9 mm),但前者很難找,後者的298.9其實也只比297多1.9 mm,所以還是不夠理想,所以最理想的會是24"的16:10寬螢幕(547 mm x 352 mm),等於寬度多了127 mm,高度多了55 mm。再以剛剛提過的SX2762W,可視範圍為596.74 mm × 335.66 mm,甚至比24"的16:10還要短了16.34 mm,因此若以文書處理的角度來看,SX2462W-FS可能是比較理想的螢幕。

如果你在Word中以100%的顯示比例來看一頁A4的文件,則其長寬會是1123 × 794,也就是實際上的每mm有3.78點,或是每英吋有96點。我想看到這裡,比較有經驗的人就會驚嘆一聲:原來如此!難怪有很多圖檔的解析度是1123 × 794。而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重點其實在於96這個數字,沒錯,Windows系統的內建解析度是96dpi!



有關電腦的解析度從麥金塔的72 dpi進展到Windows的96 dpi,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不過重點是,因為人類看電腦的距離比看書還要多大約1/3,所以解析度也要高大約1/3,這樣看到的字型才會是一樣大的,例如你在三吋遠的地方看書上一個一吋大的字,長、寬是由72個點所組成的,因為電腦螢幕距離比較遠,所以在四吋遠的地方看要讓那個字看書上一樣大,就必需要由長寬各96個點來組成一個更大的字。這樣看起來的好處是顯示比較細緻,但實際上螢幕上的尺寸如果真的拿尺來量就會變得比實際尺寸還小。

所以一張A4檔案1123 × 794在0.233 mm點距的SX2762W螢幕上看起來,大小其實會是261.66 mm × 185 mm,比實際的297 mm × 210 mm小,大約是88%左右,而非真正的100%。如果在點距0.27 mm的SX2462W-FS上看,則大小會是303mm × 214.38,反而比原來大了,大約是102%左右。所以再次印證了SX2462W-FS比較適合用來進行文書處理,但要拿遠一點來用....

回到解析度和觀看距離的關係,以下是我利用計算器計算出來的最佳觀賞距離,都以Full HD的1920 × 1080為主,這也是目前的主流:
20":31" or 79 cm
22":34" or 87 cm
24":37" or 95 cm
27":42" or 107cm
30":47" or 119 cm
32":50" or 127 cm
37":58" or 147 cm
42":66" or 166 cm
50":78" or 198 cm

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對於Full HD解析度的電視,最佳觀賞距離大約剛好是螢幕英吋尺寸四倍的公分數,例如50"的螢幕,就是200 cm左右。在這個距離下螢幕才能完全發揮解析度,太近螢幕的解析度就會不夠,太遠則螢幕的解析度又會太多餘。但這是對電腦螢幕來講,如果是電視螢幕還有另一種算法:最佳觀賞距離 = 螢幕高度 / 垂直解析度 × 3400。例如SX2462W-FS螢幕高度為352 mm,垂直解析度為1080,則最佳觀賞距離 = 324 / 1080 × 3400 = 1020 mm,比上面算的還遠了一點,但稍遠雖然會讓螢幕解析度太多餘,但就不會造成眼睛聚焦在太近的地方,這也是不錯的。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人類視力和解析度的關係


上圖為標準的Snellen chart,相信大家一定都用過類似的視力量表,而台灣常見的有兩種,分別是開口在不同方向的C(Landolt C)或是E(Illiterate E):


第一個圖中的右側有20/20或20/200這種表示,其實就是一般所講的視力,20/20是1.0,20/200是0.1,很簡單吧?其中分子的20就是視力量測距離,受測者和這張視力量表距離為20英呎(大約六公尺,所以也有以6/6表示的),而分母的20則是字母的大小,正確的定義是人類標準可以在20英呎外辨識大約一弧分(Arc minute,1度等於60弧分)的物體,或是分辨間隔1.75mm的線。也就是說,20/20是人類標準視力,那麼20/200的200是什麼意思呢?200只的就是如果你的視力是20/200(0.1),那麼你在20英呎外可以看得清楚的東西,擁有標準視力(20/20或1.0)的人可以在200英呎外看得清楚。或是換個角度來看,視力0.1的人只能看清楚視力1.0的人在相同距離可以看清楚的物體十倍大的物體。


當然,所有人的視力不會都一樣,因此1.0或20/20只是一個平均「標準」,而目前大多數的人視力應該都在1.0-1.2之間。沒錯,不要懷疑,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戴眼鏡,而視力校正的目標就是1.0-1.2。

附帶一提的是,視力和眼鏡度數的換算其實有點複雜,所謂的眼鏡度數,指的是眼鏡的焦距,如果焦距為10 cm,則以10 D屈光度表示,也就是所謂的1000度。一般裸視0.8以下才需要校正,換算的近視度數約50-75度(沒錯,視力測量不是很精確,但近視度數的量測比較精確,所以會是一個範圍)。而視力0.5的話,度數約為100-150,視力0.3度數為150-200,視力0.2度數為200-225,視力0.1度數為225-300,視力0.05度數為450-500,視力如果低於0.02的話,度數就超過900了!

好了,我們都已經知道了看得清不清楚,關鍵因素有視力和距離,大家也一定有經驗遠看好像很細緻的一張大幅海報,如果貼近到面前看,網點或缺陷就一清二楚了!所以除了視力,距離也很關鍵。

接下來就談解析度吧!以目前最知名的iPhone 4來說,當初發表的時候賈伯斯就宣稱iPhone 4的解析度可以稱為視網膜體驗,因為已經是人類視力分辨解析度的極限了。iPhone 4的螢幕規格為長寬3:2的3.5"螢幕,一般人使用手機的距離為10",要設計出視網膜體驗的解析度應該要多少呢?網路上有計算器可以幫我們算:


看來要達到1000 × 667以上的解析度才夠,不過iPhone 4的960 × 640其實也差不多了。注意看一下PPI為343.8,也就是每一英吋有大約344個點,這樣的解析度其實是夠細膩的了。而賈伯斯在發表會上宣稱的是Size為3.54",Resolution為960 × 640,以上面的計算器算出來的PPI為326,最佳使用距離為10.55",如果你把iPhone拿近到少於27cm,那其實就算太近了。當然這中間變因很多,包括你看的東西、你的視力和觀賞的距離。目前科技可以做出更高規格的螢幕,以下是Wiki所看到的:
  • In April 2007, Sony released the Cyber-shot DSC-G1 digital camera with a 3.5″ LCD dubbed “Xtra Fine”; with 921K pixels (註:應該是640H × 3 × 480V?)displayed, making it a 395 PPI display, with each pixel approximately 64.2 μm.
  • In January 2008, Kopin Corp. announced a 0.44″ (1.12 cm) SVGA LCD with an astonishing pixel density of 2272 PPI (each pixel only 11¼  μm).[3][4]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 the LCD was designed to be optically magnified to yield a vivid image and therefore expected to find use in high-resolution eye-wear devices.
  • In June 2010, Apple Inc. announced and launched the iPhone 4, with its “Retina” LCD boasting 326 PPI (960×640, 3½″ diagonal, each pixel only 78 μm).
所以如果搞到2272PPI,那就是可以在4"的螢幕上看8K解析度的影片了。8192 × 4320,實際算出來的PPI為2315,而且可以近到1.5"的距離看!

為什麼要談這個呢?很簡單,如果你今天手上的相機是3000 × 2000,六百萬像素的老機,要洗出一張給人在30 cm以外看的照片,夠用嗎?其實這時候只要286.5 PPI的解析度就夠了,也就是你可以印出一張10.5"  × 7"的照片。所以你說六百萬像素拿來拍婚紗照不夠嗎?那要看你的視力到底有多好了!

以目前最高像素的Phase One IQ180有八千萬像素(10328 x 7760),要洗出傳統婚紗大照(60" x  40",約150 cm x 100 cm或對角72"),則可以有179 PPI,觀看距離在19"左右,這相當足夠了吧!

而不論是什麼印刷,現在超過千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其實大多都已經足夠應付市場上的需求了,再多其實未必真的有什麼意義。下回來談談螢幕!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本文轉錄自哈蘇迷同好會

這篇文章是刊載在ASAHI Camera五月號上.
以實際拍攝結果. 來實驗彩色負片與現行數位單眼RAW檔的階調特性
簡單翻譯分享給大家
以作為參考

副標題:

數位相機的階調再現性一直被認為"比底片狹窄". 這是誤解
使用寬容度(Latitude)高的彩色負片. 與數位RAW檔. 同時拍攝高反差的主體來比較

1.
數位攝影普及化至今大約十年. 這期間數位單眼的像素從3MP進步到24MP
但. "數位影像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狹窄. 所以在階調感上還無法與底片相比擬"
這種說法. 至今依然時常聽聞
真的是如此嗎?

#1 090620-01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50937/][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00/3690150937_0e4d9c5aea_o.jpg[/img][/url]



#2 090620-02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50033/][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56/3690150033_a7b6803370_o.jpg[/img][/url]


圖片下的說明
第一頁: 非常暗的高架橋結構部份. 數位影像對於暗部的描寫性能壓倒性地勝過底片.
保留亮部同時也能重現暗部. Nikon D3. AFS 14-24/2.8. iso200. F5.6, 1/1000. RAW

第二頁: 沖洗放相時. 高架橋下的暗部階調盡可能地將其再現. 但是依然沒有留下細節
如果under曝光. 暗部也已經沒有可容許的範圍了(露出のゆとり. 意指還有可容許的曝光誤差範圍). Nikon F6. AFS 14-24/2.8. Fujicolor REALA ACE. F5.6. 1/500

陽光照射下的漁船. 高架橋樑底的陰影.
明暗差距超過五格(5EV)以上

號稱廣範圍寬容度的彩色負片. 畫面上的陰影部位是全黑. 得不到階調細節

數位影像的動態範圍如果比底片狹窄
某種意味上可能是誤解

數位與底片的階調性差異. 詳細比較的話

數位在暗部(shadow)細節表現上是強項. 亮部(highlight)則比較沒有餘裕
不過可惜的是. 與底片不同
數位相機的階調特性數據. 原廠並沒有提供
所以只能獨自進行測試


2.
主標題: 數位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與底片的寬容度(Latitude)
副標題: 使用數位(RAW和JPG)與底片(副片與正片). +-5EV拍攝並比較之


#1 090620-03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49407/][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94/3690149407_1293e18c68_o.jpg[/img][/url]



#2 090620-04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48351/][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53/3690148351_b829d08d41_o.jpg[/img][/url]


數位(RAW): 從+1EV到-5EV. 可以修整到幾乎完全一樣的影像. 這在底片上是做不到的

數位(JPG): 影像的明暗變化特性與正片接近. 曝光過度時亮部細節會迅速失去. 曝光不足時的表現與正片類似. 實際可使用的曝光範圍很狹窄

底片(負片): 特點是曝光over時的寬容度相當驚人. 可以到+3EV.
但是曝光不足時的範圍就很狹窄. 僅能到-1EV

底片(正片): 與數位JPG類似的特性. 即使如此. 亮部的細節某種程度可以保留一些
相較數位. 特性曲線在亮部的肩部範圍比較圓滑

-

91頁左下: 特性曲線: 用以表示動態範圍與寬容度的圖表

特性曲線是用來表示"曝光量"與"影像濃度"的關係.
座標圖的橫軸是曝光量
縱軸是濃度(0就是透明. 3則約全黑)

從特性曲線上可以判讀底片的寬容度. 階調特性(硬調或軟調等). 感光度等等的訊息

正片的場合(左下圖)
曝光量增加的時候. 影像的濃度會降低(影像會變淡)
所以曲線是左上到右下

負片的場合(隔頁中央圖)
曝光量增加的時候. 影像的濃度會增加(ps.因為負片上的影像色彩明暗是倒反的)
所以曲線是左下到右上

數位的特性曲線上. 縱軸的定義不太一樣. JPG 是8bit一共256 格.
RAW 的特性曲線縱軸則用bit數來表示. 視機種不同. D3使用14bit

這次為了容易理解的關係. 數位特性曲線的橫軸部分. 也一樣用濃度來表示

數位的動態範圍. 與底片的寬容度.
實際上的意義當作一樣比較好


3.
由前頁的sample可以得知. 數位(機身直出)JPG的階調再現性與正片相當.
RAW的階調再現性. 範圍更廣. 類似彩色負片

但是. 由於階調再現性的不同
對於數位和底片影像的處理上. 也相對有所差異

數位較偏向以高光部位為基準. 來作適當的曝光. (以避免亮部over死白為前提. 為曝光的基準)


負片則偏向以暗部為基準. 來作適當的曝光. (以避免暗部死黑為前提. 作為曝光的基準)


下圖是比較RAW與彩色負片的特性曲線

(彩色負片的特性曲線本來有RGB三條. 為簡化問題. 先當作一條來看)
(RAW的部分則以iso50到iso6400可調整的DSLR機身作為預設)

#1 090620-05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47053/][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50/3690147053_ceefd2da4f_o.jpg[/img][/url]


負片的適當曝光範圍. 從特性曲線的左下趾部作為基準. 向右上算
RAW 的適當曝光範圍. 則從特性曲線的右上肩部作為基準. 向左下算

相對於適當曝光值. RAW 在暗部表現上有很大的餘裕空間(朝左下)
負片則在亮部表現上有餘裕空間(朝右上)

-

#1 090620-06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952526/][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42/3690952526_fa707ecd34_o.jpg[/img][/url]



一般所說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是指在特性曲線上"影像可以再現的全部範圍"

以這次的例子. DSLR的RAW檔約達到12格

彩色負片. iso100這個層級. 動態範圍(寬容度)約7格
iso800層級的底片. 則約8到9格
即使如此. 還是比不上現行的DSLR
-

後面這一段主要是在講作者10年前. 曾經碰過一位廣告攝影師在拍汽車時. 反映說
用數位拍輪胎. 比較容易能拍出輪胎上的胎紋
用底片則很難

而這就是這次所探討的. 底片與數位在階調特性上的差異

4.
這一頁則是從散景表現. 提到球面像差的問題
好的散景. 從光點中心的芯部到四周圍. 是平滑地融合
不好的散景. 則會在光點的四周圍. 形成比較明顯的環型邊界. 稱為二線性散景

光通過鏡頭之後. 無法理想地匯聚在一點上
而與理想成像之間所產生的偏差. 滲色. 模糊. 變形等等
就稱為"收差"(像差)

Seidel五收差:
最早是19世紀由德國學者Phillip Ludwig von Seidel所提出
當時還沒有彩色底片. 所以就不考慮色收差在內

他將收差分成五種
球面收差
彗星收差
非點收差
歪曲收差
像面彎曲

鏡頭設計的目的就是要除去這些收差的存在

#1 090620-14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25017299@N00/3690139027/][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82/3690139027_8c0c6327c7_o.jpg[/img][/url]


球面收差: 鏡片中央與周圍的光線無法理想地匯聚在一點上. 縮光圈可以改善

彗星收差: 斜向進入鏡片的光線. 在影像四周圍無法理想地匯聚於一點. 縮光圈可以改善

非點收差: 光線通過鏡頭光軸外的部分. 在同心圓方向. 以及放射方向上
影像本來是點. 會變成一條線

像面彎曲: 與鏡頭平行的平面上的景物. 無法理想地成像. 這個縮光圈也無法改善
(目前最有名的例子是Tamron A16 17-50/2.8. 在最近距離對焦的時候會有此現象.)

歪曲收差: 鏡片上. 光線入射的角度和射出的角度不一樣. 會形成桶狀或枕狀變形.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攝影師眼中的神來之作

原文題目為:Why Luck Matters in Photography

2011年 05月 23日

歐偉昌(Kevin Ou)是一位攝影師﹐其作品刊登於《滾石》(Rolling Stone)、Vogue和《十七歲》(Seventeen)等知名雜誌﹔但他18歲在新加坡讀書時﹐曾被一個攝影培訓班拒之門外。

不過﹐這個閉門羹促使他去了洛杉磯。12年後的今天﹐他成為著名的名人攝影師﹐為好萊塢精靈氣質男演員以利亞•伍德(Elijah Wood)和說唱歌手路達克里斯(Ludacris)等巨星拍照。此外﹐他還是Modern Home + Living雜誌的聯合創辦人﹐該雜誌的特色是刊登名人的住所照片。

2011年三月初﹐歐偉昌首次回新加坡探親﹐並與新加坡紅十字會(Singapore Red Cross)發起一項活動﹐旨在為日本海嘯和地震的倖存者籌集慈善基金。

4月末﹐他再次回到新加坡﹐啟動名為“全球一家人”(Because We Are One)的募捐活動。新加坡很多名人擺出表達“積極心態”(positive energy)的姿勢﹐讓歐偉昌用相機一一記錄下來﹐製成海報張貼在新加坡的公車站和許多酒吧週圍。

歐偉昌說﹐運氣是拍出一張好照片的最重要的因素。“攝影師可能擁有豐富的攝影技巧﹐但並不保證能拍出好照片。當你的手指鬆開(快門)時﹐一切都歸老天爺說了算﹐任何一點小紕漏都會毀掉一張好照片。”

我們請歐偉昌選出他最喜歡的五幅當代攝影作品。

The Barack Obama 'Hope' poster
奧巴馬總統(Barack Obama)的《希望》(Hope)海報

“這幅作品由(美國街頭藝術家)謝潑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設計(照片最初由美聯社拍攝)﹐充分展現出一張好照片是如何轉化為其他媒體形式的。這張照片已成為一種國際標識﹐證明簡單的形象也可以釋放出強大的力量。海報是在2008年使用的﹐但30年後﹐我們依然會繼續談論這張照片。”(可看更多Shepard Fairey的作品

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by 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拍攝的《提騰山脈與蛇河》(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這是分區曝光法的範例﹐照片從最亮到最暗部分漸進過渡﹐呈現出豐富的細節。這張(照片)的意義不在於拍攝主體﹐而在於亞當斯把攝影技巧和藝術很好地結合起來。這位使用膠捲拍照的老攝影師居然能做到這一點﹐實在令人驚奇。”(Wikipedia上一些Ansel Adams經典作品

Neil Armstrong moon landing photo by Buzz Aldrin
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拍攝的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登月照片

“這張照片在許多方面都頗具意義。很少有人做過這種事(在月球上拍照)。如果你讓我去拍﹐我該怎麼在地球上訓練自己?此外﹐還得記住一點﹐這些人首先是宇航員﹐而非攝影師。拍這張照可能會出很多岔子﹐但一切都很順利﹐照片中蘊含著令人心潮澎湃的東西。”(NASA的太空攝影歷史介紹

Neil Armstrong moon landing photo by Buzz Aldrin
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的《伊莉莎白女王像》(Portrait of Queen Elizabeth)

“即便伊莉莎白女王不在照片里﹐你依然能從週圍環境看出﹐這是一張關於她的照片。一切都有舊世界和大英帝國的痕跡﹐照片的人工打光不強﹐但有從窗戶進來的自然光。萊博維茨的攝影作品有時講求技巧﹐但這張照片有一種感性的東西在里頭。”(看更多Annie Leibovitz的皇家人像

Kurt Cobain on the June 2, 1994 cover of Rolling Stone by Mark Seliger
馬克•塞利格(Mark Seliger)拍攝的1994年6月2日刊《滾石》雜誌柯特•科本(Kurt Cobain)封面照

“馬克•塞利格擔任《滾石》雜誌首席攝影師長達15年之久﹐拍出許多經典名作。在這幅作品中﹐你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能量和焦慮。每個攝影師都想達到的一個境界就是把拍攝物件的靈魂展現出來。你可以從科本的眼中看到掙扎和痛苦。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張肖像照片。”

Kristiano Ang